來源: 法制日報時間: 2018-09-25
無論謠言來源于何處,出于何種初衷,都模糊了正義與邪惡本該涇渭分明的邊界,傳播了施暴有理、行兇無罪的錯誤價值觀
9月21日,網傳浙江溫州瑞安市隆山實驗小學,一學生家長因孩子和同學打架,竟將孩子的同學殺害了。21日深夜,瑞安市公安局發布通報:經查,犯罪嫌疑人林某某交代了因其女兒周三在學校與葉某發生口角時被打致眼部疼痛(傷勢輕,未就醫,正常上學)而心生怨氣,為此于今日下午攜帶水果刀到學校尋找葉某報復,用水果刀傷害葉某。傷者葉某經全力搶救無效死亡。現林某某已被瑞安警方刑事拘留。此前微博上有謠言廣為流傳:該男子殺人是因為女兒眼睛被這個男生戳瞎(9月22日《南方日報》)。
孩子之間磕磕碰碰,產生小矛盾,本是再普通不過的糾紛。即便孩子在磕絆中吃了虧,受了委屈,家長也有著諸多妥善解決爭端、為女兒討個說法的途徑,比如,找學校、找對方家長,乃至找法院提起民事賠償訴訟等。而行兇男子卻因為孩子之間的口角殘忍地對年僅十歲的男孩連砍數刀,最終致其死亡。如此暴行慘絕人寰、令人發指。不得不說,這場惡性刑事案件導致了兩個家庭的悲劇。
而在剛剛過去的中秋佳節里,遇害男孩的家人不僅沉浸在喪親悲痛中,更飽受著謠言刺痛。這些謠言將事件起因編造為女孩眼睛被男生戳瞎,并把只有十歲的小男孩污化為“校霸”形象,這使得部分網民認為受害男孩活該,并對男孩及其家人進行攻擊。在一篇流傳甚廣的網文《爸爸的愛》中,一名認證身份為律師的作者甚至在前述謠言基礎上,將行兇者的殘忍暴行詮釋為“爸爸的愛太深沉,深沉到為了女兒痛下殺手。”為男子的暴行戴上了“正義”的光環。
事實上,若是我們對近年來所發生重大刑事案件背后的輿論狀態進行梳理,就不難發現,每當有惡性刑事案件發生,就會有謠言四起。這些謠言為兇手們編織著一個個“正義”光環。有的謠言將兇手虛構或夸大為蒙冤未雪者;有的將兇手標榜為替天行道的“英雄”;有的為兇手狡辯出各式各樣合理化、合法化的理由;有的對受害者惡意中傷,或者抓住受害者的一些瑕疵、過錯無限放大,進行污名化。這些謠言的炮制者,或許有的只是誤聽了小道消息,以訛傳訛;或許有的只是出于虛榮心,危言聳聽、吸引眼球;有的卻是別有用心,旨在為兇手們開罪,為了讓他們逍遙法外、減輕法律制裁制造輿論,給司法機關施壓等等。
實際上,無論謠言來源于何處,出于何種初衷,都模糊了正義與邪惡本該涇渭分明的邊界,傳播了施暴有理、行兇無罪的錯誤價值觀。必須重申的是,現代社會之所以得以延續的基本條件在于,人們放棄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復式私力救濟,選擇由國家通過法律來解決爭端。種種為兇手編織正義光環的言論,不僅深深傷害了被害者以及家屬,更挑戰著社會秩序與倫理底線,破壞著人們基本的生存法則。
值得肯定的是,在本次惡性刑事案件中,當地警方能夠較快地發出權威聲音,減少了謠言進一步擴散的空間。相信行兇者終將受到法律嚴厲追究。而在類似事件中,各方還須反思的是,造謠者也同樣觸犯了法律,只有依法對其嚴懲,才能避免謠言讓受害者承受二次傷害,還網絡空間以清朗。(舒銳)